记者从北京市商务局8日举办的“推进国际贸易领域便利化改革,提升国际贸易合作质量和水平”发布会上获悉:6年来,北京共推出330余项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的改革创新举措,口岸服务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口岸信息化建设、提效降费、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持续改善,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
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李燕凌表示,过去几年,北京市立足“一市两场”双枢纽空港口岸开放格局和京津冀口岸营商环境协同发展大局,以提升企业获得感满意度为目标,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和全球先进水平,大力推进口岸营商环境改革。“营商环境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们将深入对标对表,以全面提升企业获得感满意度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化改革创新,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再上新水平。”
据介绍,北京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双枢纽”空港口岸服务设施保障能力持续增强。2019年9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标志着北京空港口岸形成了“一市两场”的开放新格局。2018年、2019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均突破1亿人次,连续10年位列全球第2位。“双枢纽”空港口岸基础服务设施日益完善,首都国际机场已拥有冰鲜水产品、进口肉类等7类指定监管场地资质,具备整车进口、全国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试点、跨境医药电商仓储物流第三方服务资格等完善的口岸服务功能,为国际贸易往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随着大兴国际机场口岸功能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提升北京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
二是口岸信息化服务功能持续完善。北京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7年来,口岸信息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目前北京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集成标准版18大类781功能,实现“总对总”对接28个国家部委,还建设了7大类本地特色应用31项子功能,覆盖企业外贸办事、流程跟踪、金融保障、知识获取与数据服务五大核心环节,为进出口企业提供“商流+物流+通关”的贸易便利化服务。例如:在全国率先开发上线“冬奥会物资无纸化通关”功能,实现了货代企业、奥组委、海关之间的数据共享,大大提高了北京冬奥会暂时进境物资的通关效率;开通“企业单证保管箱”,实现企业单证数据云存储,便于企业开展融资、AEO认证申请等业务,目前已有1300余家企业存证管理20多类近4000余万条业务单据信息。
三是监管模式持续优化,大力推广“直提直装”作业模式,创新跨境电商监管模式,口岸提效降费取得积极成效。在北京空港口岸探索开展机坪“直提”创新模式试点,根据企业需求,可直接在机下提取货物,减少货物通关物流环节,提高通关效率,为企业急需通关的货物提供了新的服务通道。持续推广天津海港“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作业模式,应用率持续攀升。北京进出口企业在天津港采用“船边直提”“抵港直装”作业模式的占北京进出口企业总数的10%左右。“直提”“直装”模式进一步提升了通关时效,今年上半年,北京关区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比2017年压缩76.14%、91.47%,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四是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持续提升。例如,建立统一规范的“双枢纽”空港货运物流操作服务质量标准。首都机场集团制定发布《北京两场货运区作业服务质量标准》,对涉及提货、安检、出港、调拨等重点作业环节的8大类60余项作业服务质量标准进行规范,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货运区作业服务质量评价办法》《航司、货主服务质量评价表》,初步形成《货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货运服务质量的评价周期、评价方式、评价办法,加强约束,自我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
国际贸易营商环境的优化为北京市乃至京津冀协同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的动力源。从北京看,今年1-8月,北京地区进出口总值2.39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8.8%。进口增长1.8%,出口增长9.3%,高于全国出口增速8.5个百分点。从区域看,京津冀地区共实现进出口3.28万亿元,增长2.1%,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4.9%,较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在长三角、泛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中,唯一实现外贸正增长。其中,北京地区外贸占京津冀区域整体的72.7%,较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上拉京津冀进出口增长2.1个百分点,发挥了“压舱石”和“领头羊”作用。(经济日报记者 杨学聪)
上一篇 全国首批玉学人才岗位开设
下一篇 中美同意朝旧金山元首会晤努力